白癜风的真实感言

发布于 2022-03-17 21:21:06

因为白癜风,你会放弃对你好了一年的男孩子不跟他结婚吗?

这病不可怕,我初中时候突然得的,我父母祖上几代都没听说过有人得过这病。一年之内发展到半边脸,整个人都快自闭了。这种病对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极大的折磨,当年我也去过好多医院,各种医生都找过,效果一直不好。后来我把注意力全用在学习上,不在乎别人的看法,心情慢慢好起来,也交了很多朋友。后来反而自己好了,现在基本上已经看不出来了。现在我在三口之家,孩子很健康,没有遗传,很幸福。爱他,就帮助他,快乐自信的人生能战胜一切病魔。

有没有90后说一下对《芳华》的真实感受?

我确实是个95后,也刚看过芳华,但其实印象最深的是,电影结束都散场在向外走了,唯独还有一个阿姨坐着

手里捏着一团纸,应该是哭过的,可能经历过的人,才会感触更深吧。

至于感受,用一篇看到的文章,借花献佛。

内容源自公众号:蛋壳与星月

《芳华》说了什么?

首先,我认为,冯小刚没有借这段青春,去讽刺。

青春物语,无论遗憾、纠结、不完美,但回忆起来还是自带柔光,像一块琉璃,像澡堂中氤氲的水蒸气,有爱已不够,怎么舍得拿出来讽刺什么呢?

《芳华》在说什么呢? 你又为什么而感动?

· 青春的美好 ·

《芳华》中的大长腿、姣好的容颜、阳光穿过玻璃洒落一地的柔光,没错,这是冯小刚的青春物语,那个曾经在部队文工团呆过的冯小刚,将自己青春期对女兵的向往,全都抛洒到这部电影中。

据说,为了逼真,冯小刚耗费了3000万在海南建造了一个100%复古的文工团场景,很多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,看到已经消失的青春旧迹,忍不住热泪盈眶也是应有之义。

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这和那些年、致青春等青春片意义是一样的,只不过,《芳华》致敬的是60年代的青春,而那些年则是致敬的80年代的青春。

· 青春的蜇痛 ·

青春是美好的,但也是残酷的,纵然它美艳如琉璃不可方物,但是在阳光底下,你依旧能看到其中的杂质和裂痕,所以,当我们想捡起它,意味着,不可避免的触碰到那些伤痕。

《芳华》表达了2个伤怀:

1、大多人所有的憋屈感▼▼▼

小萍在片子中被嫌弃,穗子男友被舍友“截胡”,以及到后来刘峰被丁丁诬告下放到伐木连,失去一个胳膊等等镜头。

2、被时代所遗忘的失落感▼▼▼

联防不识英雄,小萍找不到牺牲小兵的墓碑,一个现实,一个隐喻,讲的都是这件事。

这两种感受,不只是文革年代的人才有,其实也是贯穿我们青春。

谁的青春没有被傲慢与偏见抓伤过呢?

被舍友欺负过,被老师放弃过,被世人嘲讽过,自卑感,孤独感,学校的操场上,其实很少有痴情的高富帅来温暖你的回忆,更多的是歪瓜裂枣、脑满肠肥的混小子,在你路过的时候,故意让篮球向你抛去,他们不是喜欢你,是真的想欺负你。

打开青春的那扇窗户,看到的尽是这些。

所以,看的是这部片子,疼惜的是自己的青春。

· 美的坚强 活的硬挺 ·

这个电影,有1处心动,2处感动。

心动之处,是穗子吃西红柿。

这是一个很好的隐喻,西红柿是一种酸涩又夹杂着甜美的果实,她很像初绽的爱情,也是青春的实体,穗子一口咬下的瞬间,薄薄的,性感的嘴唇,和戴耳环的少女的回望一样,表达了一种难以言传的初恋的小美好。

不过,我们虽为个体小而美的回忆悸动,但是我们只为人类共同的命运而感动。

本片感动我的有两处,也是本片的哲学升华之处:

1、小萍雪夜独舞

全片我最喜欢的片段,也是小说里没有的情节▼▼▼

已经疯了的小萍,在野地里,在月光下,穿着病号服,缓缓独舞,就像一朵孤独的花,也像断臂的维纳斯,用一种残缺,独立承担着亘古的美,永恒的美。

但这已经不仅仅是美,而是宗教。

这个镜头,在我看来包含了一个深藏的隐喻:美之复生,美之永恒。

小萍是美的载体,她失忆了,不会跳了,美死了;她跳起来了,美又活了。

多么像是我们人类的无数时刻,那些了被历史打垮,被人为遗忘的美,历经苦难与沧桑之后,历经掩埋和焚毁之后,它又就像秦淮旧时月,悄悄的爬上山头,微小的摇曳在风中,小心翼翼,却分外辉煌。

世上的凯撒曾经消灭了它,但当它复兴时,世上已无凯撒。

烜赫的,威力的,总会腐朽,它死之时,就是美的复活之日。

为美的努力复活而感动,为了美已复活而感动,为美的静谧又伟大感动。

在电影院,我感受到,世间无数的心弦鸣响,为小萍伴奏。野地里,她的观众有一人,而世间她的知音有海众。

2、最后一个镜头:他们终生未婚,但是待人和善。▼▼▼

罗曼·罗兰说,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,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。

这部片子的最后一个镜头,说“小萍和刘峰依旧待人和善”这几句话,其实就呼应:存在于平凡人中的英雄主义。

世上有很多人,和刘峰小萍一样,他们历经生死折磨,看透生命乃是悲观的本质,但是依旧温和地活着,从不呼天喊地,从不野蛮报复,就像那些苦难从来没有发生过,就像那些欺负过你的人,从来没有出现过。

生命给我以黯淡,我还之以静美,生命给我以暴戾,我还之以体面,哪怕捡破烂,也要穿得干干净净的,哪怕桥头没了路,也要认真的走到桥头。

本片以个体来隐喻群体,其实,是诉说了一代代人,艰难跋涉,历经困苦,却始终,没有忘记存仁蓄义,中道宽厚,热爱生命。这一代代人,也包含我们自己。

在一定意义上,这部片子和余华的《活着》精神一脉相承,也与加缪在《鼠疫》中表达的悲观的乐观主义,彼此呼应:

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,对世界乐观的态度,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,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,人是因为善良本身而善良,不为任何条件而善良。

记得之前看过杨绛先生一个报道,说她生前非常注重养生,“严格控制饮食,少吃油腻,喜欢买了大棒骨敲碎煮汤,再将汤煮黑木耳,每天一小碗,以保持骨骼硬朗”,非常感动。

我们仨中,那时只剩下了杨先生,可谓,茕茕孑立,汲汲一身,在外人看来,这是很忧伤的现实,但杨先生,就像打理花草树木一样,打理自己的生命躯干,庄严、认真的对待生命,在死亡来临前,任何人都有义务把生命尽量过好。

这是一种体面,是饱含“中道”思想的老一辈人的体面。

总之,在芳华中的,还是芳华已过的,《芳华》这个片,我们都能感受到很多。

千言万语一句话,各位看官:

在生命蜿蜒的河道上,我们要好好活着,相依相偎,相濡以沫,充满敬意地,充满温存地,哪怕细若游丝,也要涓涓不息。

延伸阅读

更多精彩回答
'); })();